近年来,仙侠剧在国产影视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,但伴随流量狂欢的,是演员演技争议的不断升级。
白鹿主演的《长月烬明》热播期间,其表演被观众吐槽“五官乱飞”“表情失控”,相关话题持续发酵。这场争议背后,既折射出仙侠题材对演员表演的极端要求,也暴露出行业在流量裹挟下的畸形生态。
争议焦点:仙侠剧需要“炸裂式演技”吗?
在《长月烬明》中,白鹿饰演的黎苏苏需在仙、魔、人三界穿梭,角色情绪跨度极大。部分观众认为,白鹿在诠释极端情绪时表情幅度过大,被调侃为“颜艺大师”“五官各演各的”。
粉丝辩护:支持者强调,仙侠剧世界观宏大,表演需放大情绪才能让观众共情。
路人批评:反对者则指出,好演技应“收放自如”,而非依赖五官乱飞传递情绪。
行业病灶:仙侠剧“演技内卷”的恶性循环
仙侠剧对演员演技的“高需求”,本质是行业恶性竞争的产物。
1. 人设内卷:极致情绪成刚需
仙侠剧角色多为“美强惨”,演员需在绿幕前无实物表演极端桥段,情绪爆发戏比例远超现实题材。
2. 拍摄工业化:演技沦为流水线产品
仙侠剧制作周期短、特效占比高,演员常面临“5天拍完20场哭戏”的极限挑战。
3. 观众阈值升高:套路化表演遭反噬
早年仙侠剧如《仙剑奇侠传》中,刘亦菲的赵灵儿、霍建华的白子画,仅凭含蓄眼神便能打动观众。
突围困境:演员、导演与行业的责任边界
1. 演员:基本功缺失还是类型化陷阱?
白鹿并非毫无演技,但在《长月烬明》中,她显然被仙侠剧的表演范式束缚。
2. 导演:美学把控失格
导演的职责之一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校准。《长月烬明》导演显然放任演员自由发挥,美学审美的缺失让表演瑕疵被无限放大。
3. 行业:仙侠剧的“摆烂式创新”
资本对仙侠IP的疯狂开发,导致同质化剧本泛滥。演员只能通过夸张表演制造记忆点。
破局之道:仙侠剧需要一场“表演革命”
1. 演员去标签化:突破“古偶舒适区”。
2. 导演重掌话语权:用细腻镜头语言弱化表演套路。
3. 行业止损:减少对“虐恋仙侠”的依赖,开拓新赛道。
结语
白鹿的“五官乱飞”,是仙侠剧行业病态发展的缩影。或许只有放下对流量的迷信、重拾对表演的敬畏,仙侠剧才能真正从“五毛特效+五官乱飞”的泥潭中涅槃重生。